“四借四出”,让反思走向深入 | |
——课题研讨课《周长》教后反思 | |
|
|
11月30日下午,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集中在六楼录播室,进行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,由我执教课题《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》研讨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《周长》,这是一节图形与几何的概念课。课后照例先由执教教师做课后教学反思,然后其他听课教师进行分析点评,指出优点与不足,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。通过大家的讨论与交流,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度的再反思,总结出以下几点:
一、借助课题追问,问出深度。
由于这是一节课题研讨课,它的首要价值就是为课题研讨提供一次研讨的机会和平台。为了研讨更有效,我在教学设计中就预设了追问问题,如:“你是怎么知道的?”、“为什么?”、“你是怎么算的?为什么这样算?”、“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大,周长却一样长呢?”等。除了这些预设的追问,在教学过程中,我也时刻注意把握追问时机进行生成性追问,如在体育场周长起点的位置上,当学生说出一个起点后,我就通过追问“换一个起点的位置可以吗?”、“还有没有别的起点?”等让学生从一个起点到四个起点再到无数个起点,体会到起点的不确定性,并认识到只要先固定好位置,做到首尾连接,起点就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。做到用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,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。
二、借助节奏调控,突出重点。
一节课的时间40分钟是固定不变的,如何用好这有限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。关键就是抓住重点,调控好课堂节奏,同时尽量要做到前紧张后松,把重点内容在前半节课分析透彻。一方面学生前半节课注意力更加集中,有利于师生的互动,知识的吸收、理解,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后面因时间不够而急于完成任务给人造成“走过场”的感觉。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、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并体会“化曲为直”的周长测量方法。其中体会周长的概念更是重中之重,要舍得花时间、下功夫,把周长的概念说足、说透。尤其是反面的举例,非封闭图形如字母C是没有周长的,如果要让它有周长就要继续延长,使首尾能连接在一起。
三、借助学校理念,显出主体。
学校一直在试行学习共同体的理念,为了渗透这一理念,我有意更多地弱化教师的教。只是需要的时候在前面拉一拉,或者在后面推一推,尽量把舞台让给学生,让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,让学生在画一画、说一说、摸一摸等数学活动中建立周长的表象。同时有意安排了两次同桌合作的机会,一次是讨论跑道的内边算不算周长的一部分,还有一次是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。第一次这样安排合作是因为学生跳进了老师挖好的“坑”,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,有的认为算,有的认为不算,而在这种意见分歧时安排合作讨论效果是最好的,时机是恰当的,因为学生有话说、想说。另一次是因为测量图形的周长需要两个人一起合作才能更快、更好地完成,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意义的、有效的。
四、借助同伴互助,析出策略。
俗话说“一个好汉三个帮”、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”,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在大家的分析、点评中,我不仅看到了课堂的不足之处,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、方法。课堂是有遗憾的艺术,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。尤其是课堂的生成点处理,更是考验一个教师的智慧和能力。正所谓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”,同伴适时的点拨、提醒,可以让自己找出缺陷并悟出更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如在测量的方法总结时,一位老师指出:直尺测量法应该是适用直边图形,而不是规则图形,绳测法应该是适用曲边图形,而不是不规则图形,这样更严谨。又如在课的提升练习处比较周长的长短,“图形的周长与图形面的大小无关,而是与围绕图形的边线的长短有关”的再举例时,由于自己临时“起义”,不料大脑一时出现了卡壳,圆形图形只画了一半。点评时一位老师指出:在圆形图里面画一条向上的曲线不就行了,正所谓“一语点醒梦中人”,让我恍然大悟,一下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今后,我们将继续秉承这一常规的校本教研模式,以课题为中心,以案例为载体,结合贯彻学习共同体的理念,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,把校本教研做得更扎实、有效。
|